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部分企业出口退税率有望再调高1%

作者:王晓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06 11:07:00

摘要:部分企业出口退税率有望再调高1%

 

  11月5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08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运行监督协调局局长朱宏任表示,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工业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最有效手段。

  而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透露,对于受到冲击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密集型中小企业,继前不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调高两个百分点之后,有关部门有望在近期再次调高1个百分点,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的支出。

  刚刚从广东、山东等省调研中小企业生产状况归来的王黎明表示,为解困中小企业,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换代将成为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主要途径。

  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增大

  根据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工业生产、企业效益保持较快增长。但是,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值。9的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15.7%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仅增长12.6%。

  同时,由于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铁等价格高起高落,国内能源和多数原材料产品价格在经过了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在下半年出现不同幅度回落。10月末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比7月中旬回落2000元/吨左右,有色金属、化工及能源类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跌。能源类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生产困难的情况。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当前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困境。数据显示,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同比扩大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前三季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和19.7%,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机、片式元件等高端产品生产增长30%以上。钢材产品结构向板材方向发展,板带比达到5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表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工业产业受到影响的顺序依次为出口加工业、基础原材料企业、装备制造业和电信等高端信息产业。而我国的信息产业目前受到影响较小。

        鼓励纺织产业调整

  作为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中小企业目前正面临的困境成为工信部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朱宏任表示,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已成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需求将继续减弱。

  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近年来部分行业快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当前需求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又将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对灾区重建等大型项目保持合理的行业投资规模,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创新,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将成为工信部下一步工作重点。

  这一系列工作的首要对象,就是正在困境之中的中小企业。其中,以外向型,出口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9.6%的纺织行业所遭受的打击无疑是首当其冲的。

  除了前述出口退税政策可能回调,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表示,为了解决纺织企业的现实困难,工信部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纺织产业调整方面。

  其中,工信部将以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作为带动纺织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促进产业区域结构的调整。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区域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通过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将纺织产业调整为家用类、装饰类、工业用类三大集中的产业集群。

  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出口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内需市场,将纺织产业从出口型转向内需型。

  此外,中央财政部门近期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给与进一步的支持,由财政部与工信部共同制定《关于继续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支持》的政策规定将在近期出台。

  而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工信部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王黎明表示,作为具体的解决措施,工信部将大力支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金融银行推出鼓励融资的创新型融资产品。同时,也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和发布信息制度,以期帮助中小企业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得到金融支持。(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