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石油暗战:中国价格政策打败美国投机者

作者:于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01 21:35:00

摘要:石油暗战:中国价格政策打败美国投机者

 

    因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引起的次级抵押贷款(次贷)危机、信用危机、金融危机及派生至今的经济危机,同美国货币当局在网络泡沫后连续降息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有直接关系,流动性过剩催生房产价格上涨,也引发衍生金融产品的泛滥及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泡沫。后者使得这场危机更像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的经济危机,并可能重蹈1980年代石油危机的覆辙,而危机的范围将可能因为金融衍生交易的影响超过前两次石油危机。
石油推高了美国通胀率
    当2005年9月,美国在石油突破70美元、房价继续上涨时,其房地产开发却进入下跌通道,通胀率也迅速蹿升。在美国市场仍然以美元对进口工业产成品定价形成涨价约束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工业原料和大宗商品及黄金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定价过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黄金自2004年底的400美元升破700美元,伴随美国房地产成交量下降的,还有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绝对下降。
    这种变化说明,高油价仍然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影响很大。2006年上半年,石油价格波动加大,升势放缓,特别是当年下半年,价格大幅跳水,极大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通胀率自6月份4.32%的高点下降到10月份1.31%的低点,石油价格下跌贡献超过2个百分点)。这个过程中,虽然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升,但石油价格下跌和来自包括中国等经济体的出口商品依然拉低了美国的通胀水平。这期间,美元兑欧元汇率波幅减小,但仍然是贬值趋势。在2007年石油价格反弹到2006年的价格水平之前,美国的通胀率都比较平缓,这一状况在石油价格于2007年中突破70美元/桶后同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猛涨形成合力而突然改变。
    这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出口商品稳定物价的作用已经远远不及这三种商品对价格的上升压力,占有美国重要进口比重的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石油在美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中占27%的权重),迅速跃升为2004年的两至三倍水平。中国在内的亚洲不少经济体对石油进行补贴,坚持出口商品在2006年前仍然保持低价,但大宗商品和金属原料价格的上涨,已经超过了这些经济体的补贴能力,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通货膨胀情况,甚至恶化,这些因素同时传导到了美国国内,美国的通胀率直线上升,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市场加速恶化。
    2007年,美国石油消费负增长的趋势仍然持续,经济增长问题因此似乎不可避免。石油消费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同石油短缺没有任何关系(如1981年石油危机),与价格大幅上涨直接相关,居民汽车和石油的支出因此大幅萎缩,从中国等经济体进口品获得的财富效应已经消失。石油涨价迅速推高了美国通胀水平,并伴随企业破产和居民收入增幅下降,次贷不良资产因此恶化,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就不可避免。最大面积的破产倒闭,最先出现在油价决定生死的航空业;汽车厂商也在2007年成为100年历史上经营最惨的一年(通用汽车创下全球汽车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387亿美元)。但高油价在2008年仍然持续,最终把美国逼进了死胡同。相信美国此次的石油消费负增长将持续3年以上(2006年起)。
中美石油暗战
    关于石油价格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从近30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情况看,变化并不大。虽然因为区域性的地缘政治因素,造成市场恐慌,但这些因素造成的紧张形势,远比不上前两次石油危机(造成市场供应下降),也无法同1990年时的国际形势同日而语(也被看做是第三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6年时间上涨7倍,在实体经济层面似乎缺乏支持的理由,特别是2007年1月份以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油价自50美元/桶上涨到147美元/桶。因此,有必要考虑市场投机因素。2003年美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流动性过剩,有相当数量的资金进入石油衍生品交易;美国以外的贸易黑字、石油美元,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进入到美国市场,委托华尔街“钱生钱”,这些资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石油衍生交易。过去8年,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变化不大,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石油消费增量最大的,超过三成,石油消耗总量由1997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33%提高到2006年的8.48%。中国的石油消耗显然超过了很多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包括中国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专家曾预测,中国石油需求量2000年为1.86亿吨,2010年为2.68亿吨,2020年为3.05亿吨。
    中国可能不足以成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理由,但却可以成为投机市场推动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2003年以来,中国连续提高成品油价格,希望同国际接轨,但价格一直处于国际水平之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4年以来连续处于10%以上)增加石油需求,单位能耗超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倍计,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全球的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以此作为涨价的说辞和信心。
    伴随国际油价大涨,中国政府在2007年又一次提高油价,但由于国内通胀急升的因素,政府锁定成品油价格并对石油企业进行补贴,直至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6月份再次提价。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举动,使得给石油价格寻找上限空间的投机资金似乎变成同中国政府博弈。
    市场,特别是全球性的市场不会认同政府的权威,毕竟价格是个供需和资金多寡的较量,最终印尼这样的经济体因为政府财力等原因放弃补贴。这个博弈过程,在一定期限内,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有足够多的财力持续地补贴下去,而投机资金的持久力不在于其资金势力,而是西方市场(消费者和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承受高油价。因此投机资金的对手是两个力量,一是对成品油进行补贴的中国政府,另外是实体经济中的消费者。而后者也是市场力量,显然,中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美国居民站到了中国政府的一边。此时,美元贬值又作为一个追加的理由,成为当然推高石油、黄金、金属乃至粮食的因素。
    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美国的房价加速下跌、失业率开始上升、破产增加(2007年美国破产企业和个人猛增38%)、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进入2007年后开始下降、通胀率直线上升,美国人再次见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场景。石油价格在70美元时,因为消费者能耗支出负担增加,美国经济已经承受到了巨大压力;大量资金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持续进出大宗商品市场,经济萎缩使得进入衍生交易的亏损增加,而房地产市场下跌带来的波及效应同油价带来的负面效应形成了叠加,压死骆驼的稻草越来越多,越来越沉。
    油价高企摧垮了房贷市场,而这些房贷的衍生品也掌握在这些推高油价的投机资金手中。这似乎是一个自杀的过程,是无意识还是没有掌握好火候?中国的价格控制和补贴政策,让美国投机者败下阵来,有很多的偶然性。比如,如果没有奥运会,油价是否突破200美元无法预测,那后果更难判断,危机是否发生在华尔街也未可知。
不可知的未来
    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美国爆发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引爆点是最早无法忍受油价而放弃支付债务的市场主体,房地产市场的个体投资者正是这个群体。衍生金融品(不只是房地产抵押贷款产品)遍布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投资者也散落于世界各个角落,其创设的初始目的在于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数十倍的杠杆比例,使得创设的结果变成了制造风险。由于不同种类衍生品同时被创设且规模庞大,投资者手里“累积”了众多的“被分散以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只有在经济不出大幅波动时,才能真正“规避风险”,更不要说因石油价格上涨制造的系统性风险。十年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正是因为其“俄罗斯政府会兑现到期债务”的假设落空,“不会是风险”的因素最终成为置其于死地的最大风险。今天,衍生金融就变成了经济危机的放大器,通过金融系统传播到原本尚属健康的经济环节,无人能够幸免。欧洲经济因为相对高的储蓄率形成了市场缓冲,欧洲内部间的贸易特点及欧元升值缓解了石油价格的冲击,但却被金融衍生品拖下了水。
    此轮危机,如果考虑石油价格的标准,下跌到50美元左右也是很正常的市场结果,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不可避免。但50美元是否一个合理价格,中国因素同样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补贴政策”可能影响全球油价,更在于中国目前除了油价以外,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等并不是市场定价,被政府确定为通胀指标的CPI(消费价格指数)并不反映真正的通胀水平。这些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同时也影响中国国内的生产,并反向影响中国的石油需求和价格,进而再度成为演绎国际市场油价的因素。因此,如果再以中国因素作为投机依据,需要考虑得更多些。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