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打折股票”致亏已达8亿 “负翁”内地起诉外资行

作者:夏华旺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1-08 21:58:23

摘要:“打折股票”致亏已达8亿 “负翁”内地起诉外资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2009年7月份,20多位内地投资者因为买“打折股票”受损失,组成了“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维权联盟”,向外资银行追索赔偿。当2009年和挂历一起被翻过去,这场维权却成了久拖不决的战争。
    在联盟中,金亮和齐鹏(化名)都曾是香港汇丰私人银行的客户,购买了私人银行的“打折股票”,实质是一种叫累计股票期权的金融衍生品(KODA)。因为上述交易,两人在汇丰银行的账户资金损失殆尽,金亮亏了1000万元人民币,齐鹏亏了450万美元。
    12月29日,金亮告诉记者:“还在和银行方面交涉。”而齐鹏三次和汇丰银行谈判未果,银行方面坚称自己没错,黯然回到天津老家,下一步准备起诉。
    在众多富人被卷进KODA产品的同时,香港的外资银行仍在继续销售这类产品。据知情人士说:“外资银行从没停止销售KODA,只是发生这么多事以后,销售程序上会比过去做得好点。”在中国内地,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目前还推出了以港股为标的的股票挂钩产品。
银行的拖延战术
    2009年7月11日,作为受损失的代表,金亮号召成立“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截至目前,约30人加入,因为KODA产品损失的金额达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位亏损2500万以上,涉及的银行包括汇丰、恒生、花旗、瑞信、星展、荷兰、瑞银、巴克莱等。
    2007年10月,金亮在汇丰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推荐下买入中国铝业“打折股票”,到2008年10月,账户内的股票被强行斩仓,金亮亏损,随后向银行追究责任,一年时间不知跑了多少次香港,和汇丰私人银行当面交涉。
    “和银行的人见面,他坚持说银行没错,然后不管你说什么,都是一句话:我会把你的意见记下来。”金亮说,他就这样被耗了一年多,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就是天津的齐鹏。
    金亮说:“有的银行更加离谱,一两句话就帮客户下单了,甚至连买多少数量、什么价钱都不跟客户说就自己操作了。”他提到的这位银行客户亏了2700万元,没搞清楚钱是怎么亏掉的,在香港,金亮陪这位人士去银行听录音,听完录音连银行的人在一旁都无话可说。
    金亮2000年在香港汇丰银行开户,当时只是储蓄账户,后来被发展为私人银行客户,“头半年私人银行就帮我亏掉了500万,后来我就基本上不做投资了,连股票都不做了,只做点票据收息。”2007年,投资顾问向他推荐打折的中国铝业,他以为就是股票,而且账户中正好还有2万多港元的可用现金,就抱着试试看的目的买入1000股“打折股票”,随后灾难发生了。
    出售这类金融衍生品的银行,在国人的印象中,都是提供高品质理财服务的银行。当损失发生以后,大部分人才发现,私人银行不是为客户理财,其实是为银行自己理财,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客户和银行是互为对手方的,那些理财顾问是为猎杀客户而来的。
    30名内地投资者向银行要说法,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对称战争,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才可能有结果,于是维权联盟呼唤香港的监管当局出面。
金管局顾此失彼
    金亮说:“我们同时投诉到证监会和金管局,金管局没有任何回音,证监会倒是一直在跟进。只可惜到最后,证监会说银行的事归金管局管,又把我们的投诉转到金管局,金管局才勉强接手,但转手又把我们的投诉直接转给银行了事。”
    2009年7月底,金亮和赖建平等投资者代表受害者联盟前往香港,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陪同下,向香港金管局递交投诉本港银行的公开信。这是一封言辞激烈的公开信,指出:“香港的证监会、金管局实际成了骗子、强盗的保护伞。”
    金管局在这次会面时表示,过去一年调动大批人手处理雷曼事件,以致处理投资者对KODA产品投诉时有拖延,承诺会尽快在三个月之内调查处理他们的投诉。如果有表面证据显示销售人员有误导,将会对银行作出纪律处分。
    2009年已经结束,金亮对金管局的作为失望透顶,“他们连自己定的规矩都不遵守,说3个月内一定会给投诉人答复,半年多都没答复,总是说在忙于处理雷曼的事,还顾不上。”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全香港有4.37万人从各个银行购买了雷曼的债券,金额约为201亿港元,其中3.36万人是迷你债投资者。
    这些受损失的投资者大量向金管局投诉,金管局共收到2万多宗涉及雷曼兄弟相关产品的投诉,目前正在以每月数百件的速度处理这些案件,香港16家迷你债券分销银行也开始向合资格客户回购迷你债券,投资者最多能挽回60%-70%的损失。
    比较雷曼迷你债和KODA产品事件,迷你债波及的人数众多,而且不少苦主长期在银行门口示威,给香港特区政府造成压力。而KODA产品涉及的金额可能达到千亿元,目前站出来维权的只有30人,主要来自中国内地。
    金亮说:“香港号称国际金融中心,不管是银行还是它的监管机构,都名不副实,只要香港政府愿意出面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就事论事,KODA产品造成的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修改诉状再战银行
    在内地,法学界人士多次呼吁司法介入KODA产品事件。
    10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杨荣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江伟教授、杨立新教授,国家法官学院毕玉谦教授,北京大学潘剑锋教授,清华大学王保树教授、张卫平教授等法律专家通过集中讨论,提出了KODA等境外理财所引发的有关纠纷处理的法律意见。
    他们一致认为,《合同法》的一些法律原则在有关KODA投资、境外理财纠纷中同样适用,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内地对这些外资银行提起诉讼,财产所在地或者侵权发生地的人民法院拥有管辖权。
    考虑到香港诉讼高昂的费用,一些投资者已经委托律师在内地向外资银行提起诉讼。不过,12月29日,一位接受委托的律师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提交了诉状,但是法院还没给立案。”
    这位律师说,内地法院还在找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们会耐心等待,接下来会重新修改诉状,从最有胜诉把握的环节入手。
    截至目前,KODA产品事件中唯一一起法院受理的案件,是星展银行起诉北京郝女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但未做判决。
    对于境外理财维权案件,中国法院去年作出首例裁定。11月13日,许先生诉永隆银行有限公司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为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立案,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裁定书,驳回永隆银行关于该院没有管辖权的诉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