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做好乳业发展的“加减乘除”

作者:王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01 18:37:00

摘要:做好乳业发展的“加减乘除”

做好乳业发展的“加减乘除”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 慧 北京报道


    中国乳业发展的重重困局犹如一道复杂的数学难题,而破解这道数学难题最终还是离不开基本的“四则运算”。 


     加法:
     提升奶牛单产

    对于奶农而言,增加收入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牛奶单产量。
    “我国的奶业面临诸多的问题,但首要的问题仍旧是饲养方式落后,奶牛单产低。”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在发言中说道。
    按照中国奶业的统计数据:2007年奶牛存栏数1387.93万头,牛奶产量3540.97万吨。折合下来,国内奶牛的平均单产只有2.55吨,而欧美的平均单产是8-9吨。奶牛单产低,成为目前制约奶农增收的首要问题。一头奶牛单产低,导致的是一户奶农收入低;而全国奶牛单产的平均值低,就不仅仅是全国奶农收入低的问题了,将直接危及整个奶业以至乳品行业的生存。
    “从目前国内奶牛养殖的现状出发,提升奶牛单产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引导奶农改变饲养方式。”何学功认为。
    而持同样观点的还包括国家奶业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经过长期对于国内奶农的走访,他感触颇深。“很多农户的奶牛都是大大小小养在一块,都吃同一种料,产奶的牛和小牛在饲料上肯定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饲养方式,好饲料没有用在好牛上,小牛过剩,大牛不够。因此,我认为必须要实现阶段饲养,同时要为农户提供配方技术。该淘汰的牛特别是一些老弱病牛还是要淘汰,必须把奶牛存栏数降下来,把单产提上去。"
    治标还需治本。提升单个奶牛的产量可以通过饲养技术的改进,但是提升整个国内奶牛的单产,最终要依靠奶牛良种选育,建立国内的奶牛良种核心种群。根据行业资料显示,“奶牛良种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奶牛单产的贡献力达到40%”。
    “美国参加DHA测定的牛群比我们高2.5倍,而美国牛群的单产8.8吨左右。但是我们国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奶牛良种核心种群。”一位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存忧虑。


     减法:
     从50万到5万
    一头好牛,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牛奶产量,还意味着更高的牛奶质量。
    根据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对于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目前我国一级奶的标准是小于等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的这一标准是低于5万,欧盟平均标准则是低于10万。
    “我们在做乳制品出口时遇到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产品质量无法达标,最终导致了我们的原料奶粉在使用范围上非常狭窄,无法生产一些相对高端的产品。”长年从事奶粉国际贸易的大连新百利国际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蔚蔚谈及国内奶源质量时,感触颇深。“我们的奶农在采集和运输环节,由于挤奶设备相对落后,计划程度相对较低,人工挤奶过程中的控制不严格,最终导致了牛奶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超标。此外,奶粉的运输条件不合格,也容易导致了奶粉中的乳酸盐含量过高,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出口奶粉中的一个硬伤。”
    数量是“0”,质量是“1”,没有这个“1”,再多的“0”也是枉费。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造成我国目前原奶质量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生鲜牛奶收购执行的标准仍然是16年前的,这已与国际标准严重脱节。常年在国内从事牧场建设工作的瑞典利拉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家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国家制定的原奶收购标准当初为了与小农户的养殖水平相匹配,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指标的缺失等标准上的问题,直接造成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鼓励,最后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次牛奶安全的危机。“过低的进入门坎,使按质论价更加遥不可及!相反,如果通过标准的修订,首先保证最低食品安全,然后通过第三方检测,能够实现按质论价,这样一来对鼓励专业化养殖场的发展将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同时,对于原奶的‘可追溯性’才有实现的可能。”


  乘法:
  提高奶农素质

    奶业问题从来就不是奶农自己的问题,但是,解决奶业问题最终要回归到奶农身上。无论是提高奶牛单产,还是原奶质量,只有提升奶农素质才能实现成倍效益。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业内人士也普遍认可,当处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奶牛养殖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市场,奶农的身份也不再是普通农民,而是向产业工人转型。
    “我们的教授、博士在搞研究,大学本科生搞奶业加工,而养奶牛的却都是一些小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助理张利庠在谈及国内奶农素质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而在刘成果看来,中国要建设现代奶业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奶农队伍。
    今年7月,一项名为“奶农学校”的项目在黑龙江宝泉岭农场正式启动,260多名奶农接受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养牛专家的现场培训。截止到目前,已有超过6个省市的1000多名奶农接受了养牛专家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而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获悉,此次中国奶业协会联手利乐公司启动的“奶农学校”项目,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电视教学、送课下乡、教材免费发送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奶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卫生保健等实用知识教授给广大奶农。与此同时,利乐联合一批奶牛专家与央视7频道联手录制的“奶牛养殖科普宣传片”也已经在8月份播出,内容包括犊牛的早期培养、奶牛保健、选好草料、冲向产奶最高峰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奶牛繁育、饲草、饲养管理、卫生保健等实用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广大奶农。


  除法:
  让适合的人去养牛

    一方面是微薄的行业利润,另一方面是为数众多依靠奶业生存的人口,使得个体奶农的收益增长缓慢。而一个简单的数学常识告诉我们,在增加分子的同时相应减小分母,才能实现几何性的增长。
    记者在查阅一份中国奶业统计数据时注意到,2007年,全国奶牛存栏数1387.93万头,而现有奶牛养殖户约230万户。按照这一数字计算,平均每户的奶牛养殖数量仅为6头;如果按照每户为三口之家计算,那么,我国奶农的人均奶牛养殖数量仅为2头。我们从另外的一份奶业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到证实:目前全国230万户奶农当中,大于100头牛的养殖户大概只有4306个,全国2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比例仅仅占28.9%,而饲养5头以上的占到76%。
    近10年来,中国乳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巨大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然而10年后的今天,如何扭转这种依靠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奶业增长模式,成为众多乳业专家最为忧虑的问题。在李胜利看来:“我们养两头牛才顶人家1头牛挤的奶,甚至我们养3头牛才顶人家1头牛挤的奶。3头牛吃玉米秸、棒子秸,吃的多拉的多,还要占用人力,无效劳动太多了,根本没有效益。”
    “我们太多的农业人口都被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了。”内蒙古自治区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不由感叹。这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一方面当地政府在积极推动奶农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配合国家的生态治理和新农村政策,开始引导农牧民人口进行产业转移。而当地也正是通过这种“奶牛身上做加法,奶农身上做减法”的方式,来实现奶农收入的几何性增长。
    “奶牛不能是谁都能养,所以,我们国家目前的奶农队伍结构一定要调整,不能养的别养,适合养的才养,这样才能养好。”刘成果说。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