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中国经济缘何一枝独秀:前三季度GDP转正,全年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23 19:19:39

摘要:“中国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度向好,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公开表示。他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强,更加重视围绕最终需求发展新产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缘何一枝独秀:前三季度GDP转正,全年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经过疫情后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实现全面转正。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增长4.9%,这也是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度向好,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公开表示。他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强,更加重视围绕最终需求发展新产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新动能引领作用十分凸显,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与此同时,5G建设、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也在发力,9月份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同比增长超过50%,智能手表产量增长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50%。新经济趋势明显。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上半年的主要矛盾在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了三季度,国民经济循环基本畅通,供需相对平衡,四季度大概率步入到稳定复苏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将会发生变化,需要做出战略着力点、政策着力点的调整。刘元春建议,目前,扩大内需依然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战略基本基点,同时,要重新调整出口结构。

全面向暖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或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从目前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确实回暖明显。

从数据来看,三季度一个核心词是“转正”,我国大批宏观指标都在陆续转正。其中,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下降1.6%的局面。其中,三产业增加值全面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4%,全部为正值。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这些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均实现了由负转正。

先行指标PMI连续7个月维持在了荣枯线以上;在8-9月份之后,小型企业景气指标也在显著上升,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旺季带动需求推动;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也确实落地见效,很好地保住了市场主体。

目前,仅有消费还较为疲弱。从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度下降7.2%。累计增速在下降,主要是因为前期疫情冲击的影响。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呈现了回升的态势。不过,从8月开始,已经连续2个月实现了正增长。从趋势上来看,目前已经走出了疫情带来的深度冲击,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在刘元春看来,前三个季度经济指标大面积转正,实际体现了我国防疫成功,产业完备,庞大的市场规模,加上政策推动和外部替代的综合作用。在这些综合作用下,未来的复苏是可以持续的。

事实上,不仅是全国数据向好,在地方,回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截至10月22日晚间,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

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有贵州、甘肃、云南、湖南、重庆、宁夏、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福建11个省份增速突破2%,仅有内蒙古、湖北两个省份同比有所下滑。

在数据回升的省份中,几乎均是三产业齐头并进。比如,前三季度,山东实现了52186.01亿元的GDP,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了1.6%、第二产业增长1.8%、第三产业增长2.0%。各个产业增加值回暖趋势均十分明显。

“我国国内需求强劲,产业链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等,都是中国经济加速恢复活力的关键因素。”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个亮点是,我国的经济新动能引领作用在逐步显现,比如,我国的机器人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面对空前加大的就业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和改善。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调查失业率呈现了稳中有落的态势。从居民收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这个增速和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物价看,物价涨势比较温和。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筑牢民生保障基础,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奋力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窗口

“今年我们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上加大了力度,保障重点行业和产品的生产,总体来看,产业内部的循环是在逐步改善的。比如,产能利用率逐季提升;下游产业的恢复滞后于上游产业的状况在最近几个月也有所改善;服务业多数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9月份,构成服务业生产指数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已经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在两位数以上。”刘爱华表示。

不过,尽管中国已经显示出较好的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大的向上空间。

刘元春警告,如果不考虑疫情,仅看目前0.7%的正增长,在常态状况下一定是处于超级低迷的状况,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所解读的“中国经济走上了康庄大道”。目前形势依然严峻,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因此,整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在总量上的定位不应该发生变化。同时,对外方面,刘元春建议,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

事实上,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的逆转势必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势,因此,如何应对疫情后中国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现在必须提上日程。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目前我国提出的“双循环”概念,如果从供给角度来讲,内循环着力点应该是着力高科技领域的补短板,以应对外部“卡脖子”的风险,因此,在高科技领域,要增加基础研发投入,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政策引导。外循环方面,以往是把国内富余产能输出到了海外,但在中美推进脱钩大的方向下,我们的产能输出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因此,应该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通过扩大中国内需来逐步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

“外循环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最近我国得益于疫情的抗疫产品的输出,而出口量大增,但疫情结束之后的情况也不得不考虑。当下,WTO的多边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新一轮贸易谈判机制也正在兴起。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要非常积极地踊跃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以国际先进机制倒逼国内短板,也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结合我们国企改革和微观层面的改革进行一些更加大胆的往前的尝试。”长江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